首页企业动态文章详情

以安全为本,餐饮食品企业的“苛刻要求”非常必要

发布:管理员浏览:154098编辑:2025-03-14 08:05:44

摘要:守住食品安全的红线,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餐饮企业在生产中采取无论何种严苛的措施都不为过。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广泛征集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将2025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筑满意消费”。历年的“315”期间,都会有不少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餐饮行业的期望和诉求。如何强化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在餐饮领域共筑满意消费,一直是食品、餐饮企业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被食品界深度应用。最近大火的AI人工智能的快速成熟,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快速渗透,更是给餐饮企业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动力。

       以现制饮品行业为例,数字管理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视频监控和算法技术使制餐变得更加透明、高效,这也几乎成为所有连锁企业的普遍做法,而这样做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保证门店员工操作规范,最终达到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人身安全,餐饮、食品饮料等行业企业在合规、合理的框架下,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恰恰是对消费者负责、对行业未来负责的必然选择。

 

 “阳光厨房”探索从未停止

       “民以食为天”,正是由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法律层面上,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监管探索一直在持续。从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到近几年对食品行业加强管理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政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目的是从根本上确保食品安全。

       除了食品安全法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知情权和安全保障。政府文件如《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了餐饮企业在质量控制、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责任,提出更加符合市场变化趋势、行业发展现状的指导意见和倡导。

       在餐饮行业关于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化的探索中,“阳光厨房”模式在10年之前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在2015年,北京市食药监局就发布过《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视频厨房”的具体规范,即餐饮服务单位在食品加工制作场所安装摄像设备,通过视频传输技术和显示屏,使消费者在就餐场所观看餐饮食品加工制作过程。《意见》要求就餐场所的显示屏应大于等于32英寸,应使用高清摄录设备将关键部位、重要环节,通过3个以上实时动态画面全面清晰展示。

       2024年2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提出鼓励入网食品经营者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浙江先后出台《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解决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安装率、在线率偏低,及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要求从事外卖业务的商家必须安装“阳光”探头,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直播。

       此外,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等平台也开始在外卖商家的后厨开启实时监控功能,让消费者能够清楚了解食品的制作过程。外卖平台在“明厨亮灶”上的高度重视,促使餐饮企业更加注重卫生管理和食品安全,有助于构建社会共治的云监督体系。

 

成熟连锁餐饮的数字化监管

       政府和平台监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除了来自外界的监管,企业也必须从内在管理着手,落实严格的食品安全措施。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生存底线,尤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更加注重细节,尽可能地将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做好。他们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不仅实现了食品安全流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化管理,还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和稽核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控制在每个环节上。

       国际餐饮巨头麦当劳也是如此,基于中国5000多家餐厅,麦当劳推出的DFS在线系统能够高效记录并追踪餐厅的食品安全数据,管理层可以实时监控门店的食品安全执行情况,系统还能自动检测食品安全异常并发出预警。麦当劳通过这一系统,不仅确保了食品安全流程的严格执行,也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人为操作错误的可能。

       对于拥有2万多家门店和高频的上新速度的瑞幸咖啡来说,数字化赋能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必由之路。瑞幸咖啡构建了涵盖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到门店运营的全流程监控体系,监督从原料供应到门店出品每一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瑞幸通过“稽核小闭环”和“稽核大闭环”结合,建立了跨职能的交叉验证机制,加强了对各个环节的监控力度。借助这一系统,瑞幸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从而保证门店端的食品安全和质量。

 

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企业与社会共治

       在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更新的今天,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解决路径已被大幅扩展。除了科技赋能食品安全管理外,在标准和品质提升上,餐饮企业也变得格外重视。一方面,熟知并履行行业标准有助于企业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食品安全的责任内涵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一旦遇到行业标准暂不明晰的境遇,很多企业也会主动担当,以高标准的要求来促进行业迈向品质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但食品安全问题在行业内仍时有发生。这意味着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也需要企业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更需要社会共治局面的形成。食品安全管理作为社会关注的公共议题,如果形成社会共治的理想局面,监管角度将会触及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而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对监管的内容、力度、手段形成一定的共识。

       行业主流观点认为,企业在执行食品安全管理时越是严格,其产品就越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食品安全的管控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同时,视频监控、数字化监督管理等手段的使用,既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员工提供了必要的保护,避免可能的误解和纠纷。总的来说,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关系到每个人生命安全的重大课题。餐饮和食品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食品安全措施,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也是企业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的根基。

       随着监管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提高,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数字化监管平台的全面推广,让食品安全逐步实现从“传统监管”向“智慧治理”的跨越,以回应多元需求的食品安全新生态。政府及相应社会机构参与,围绕着食品安全议题的行业优秀案例或典型风险漏洞及时进行公示,有助于企业规避潜在风险,将预防性措施进行前置。司法机关对触及食品安全红线的涉事企业进行严厉打击,能够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在此过程中,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者和参与者时,才能真正构建起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逐步提升食品安全全链条的监管能力。在社会共治格局之下,公众逐步达成一致共识:任何合法且严格的措施,都是保障食品安全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